(相关资料图)
在2023年运动瑜伽旺季到来之前,梵音瑜伽倒下了。
▂
文 / 启立
本文首发于精练GymSquare,体育产业生态圈授权转载
根据梵音瑜伽官方公众号,由于巨额债务压力,梵音瑜伽全国80家门店暂停营业。根据多个微信群和小红书账号,梵音瑜伽1000多名员工已经欠薪半年以上,公司近期融资希望落空,目前由于全员瑜伽老师停摆,高管离职,门店当下属于无人管理状况。 梵音瑜伽创始人 ,目前公司包括会员未耗卡、房租及员工公司,有数亿债务。「当融资一次次失败,大部分员工的忍耐力已经到极限,所以艰难宣布停业整顿」。 图源:梵音瑜伽 GymSquare独家对话梵音瑜伽前高管,其高管团队2月15日多数离职,24日晚公司员工得知融资自救计划失败,开始全员停摆,导致门店不得不停业。GymSquare从梵音瑜伽另一名前高管得知,虽然欠薪已半年,但全员寄希望于3月份行业旺季回流资金,但融资失利和负面信息的扩散,导致公司快速陷入危机。根据知情人员透露,目前梵音瑜伽在北京已有经侦介入。 经营20年的梵音瑜伽,就此倒在了「黎明前的黑暗」。梵音瑜伽2002年在北京成立,目前在全国北上广深等城市有超过80家场馆,累计服务会员规模超过50万名,瑜伽教培人员超过6万名,总计年营收近5亿。52岁的梵音瑜伽创始人饶秋玉,在瑜伽领域有较大影响力,是中国瑜伽领域开馆规模最大,教培规模最大的品牌创始人之一。 而在2022,瑜伽连锁品牌上海瑜舍瑜伽暴雷,加上早些时候长沙隐瑜伽倒下,中国头部三大连锁瑜伽品牌先后陷入经营困境。 即便不少会员,对梵音瑜伽的服务依旧认可,但隐藏多年的经营危机,终于在正式复苏前全面爆发。预付费的顽疾、松散的管理和较高的运营、人力成本,终究将这个中国头部瑜伽品牌拖入困境。梵音瑜伽的危机始末
梵音瑜伽倒下,似乎是典型的「预付费模式」危机扩散引发的必然事件。 2022年10月,梵音瑜伽全国超过1500名瑜伽教练的薪资,陆续处于停发状态。内部高管主要以引入投资机构,以及2023年瑜伽行业恢复在即为由,稳住了全国近2000名团队成员。 「很多瑜伽老师年底几乎无收入回家过年」,在GymSquare与梵音瑜伽相关高管的对话中,公司危机在2022年下半年便处于待爆发的状态,但多年经营的信任基础,团队选择和公司共渡难关。2023年初,某武汉某个人投资机构,以及另一互联网投资机构接洽梵音,希望注资,但由于债务量以及需要资金量较大,最终未落地。高管团队获悉相关情况,2月15日提出离职。而2月24日晚多数员工得知相关信息,便停摆要求发放工资。其中多数欠薪4个月以上,少则5-6万,多则十多万。GymSquare从相关高管团队获悉,目前预计员工工资、物业、房租累计2亿左右,加上未耗课6亿左右,预计8亿债务。 按照目前相关门店单月50-100万的现金收入,短期不足以弥补相关债务。「只有一定规模的资金进来,才能缓解危机」,相关高管对GymSquare表示。 目前,梵音瑜伽武汉两家门店已经有相关公司接手,而其它不少A类门店,也有相关瑜伽馆主及老师接洽。按照梵音瑜伽上海、北京、深圳各20家左右的门店规模,预计未耗课债务涉及近20万会员。 梵音瑜伽采取全部直营模式,资金采取预付费模式快速回流,因此负债经营成为危机的最大导火索。其中,梵音部分门店也有多个入股的个人股东,因此公司面临「非法集资」的问题。经营风险之外,公司即将面临不小的法律风险。 根据相关工作人员透露,目前相关机构也已介入。 预付费模式「肇始」,「松散经营」加剧梵音瑜伽在瑜伽领域服务口碑并不差。根据相关会员的评价:「梵音瑜伽的满课率,和硬件环境,是行业头部的。」因此,用户的充值和续课,一直处于行业较好水平。 但公司的高成本开店,以及松散的管理模式,使得梵音瑜伽的单店本身很难盈利。按照GymSquare与梵音相关高管的对话,梵音瑜伽在预售之后,单馆的营收在50-100万不等,而房租和人力成本占到近70%,加上营销和总部等其它成本,单店本身无法盈利。 因此,预付费的模式,给梵音瑜伽带来了快速回笼的现金流。按照梵音瑜伽相关高管透露,新馆开业三个月可达到过千万的现金收入,加上会员入股的收入,新开单店能给梵音瑜伽带来超过2000万的现金。 这也成为梵音瑜伽度过债务危机的最有效办法,即便受疫情影响,梵音瑜伽三年时间依旧开设十多家场馆,成为公司度过危机的唯一办法。预付费几乎是梵音瑜伽当下危机肇始的源头,而梵音瑜伽松散的管理,让这场危机提前到来。 首先,梵音瑜伽老师的课时费在行业一直属于头部。「为了留住老师,进而留住会员,梵音瑜伽开出了高出行业的薪资」,按照梵音瑜伽前高管的描述,教学2年以上的瑜伽老师,可以拿到3万的工资,而公司月薪5-6万的瑜伽老师,也不占少数。高薪留住了老师,留住了会员,也留住了不断续费的现金流,但让梵音瑜伽人员成本高企。 而梵音瑜伽的高定位装修,也抬高了门店的硬成本。按照梵音瑜伽前市场部高管的描述,高成本让门店无法盈利,但保住了基本现金流。公司甚至开始了多元化经营,包括素食餐厅、冥想APP,和线上视频课等。其中素食餐厅最多时候15家门店,疫情关闭多家。其中上海某核心地段素食餐厅装修成本数百万,也快速在疫情期间关停。 多元化的经营,似乎并不适合这个以瑜伽馆为主的传统公司。其中五年间的多位总经理先后离职,也给这些新业务带来反复的管理成本。 预付费模式的负债经营,松散的管理抬高了风险,而疫情的极端外部市场环境,几乎让这家行业头部瑜伽公司的倒下成为必然。﹀
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官网
上一篇:量子扭转显微镜可视材料内电子波
下一篇:最后一页
Copyright 2015-2022 亚洲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22870号-9 联系邮箱:553 138 779@qq.com